齊王姜於收到這封以上訓下的口氣的書信後,不怒反笑,將書信遞給軍士們看,還笑道:ldquo楚王說這天下霸主的位子應該由楚國來坐,讓孤乖乖退位,諸位意下如何啊?rdquo
酈淵說道:ldquo楚王包藏禍心,覬覦我中原沃土已不是一天兩天了,就算沒有收留過您,他依然會發動這場戰爭。他在信中振振有詞,將錯誤都推到我們齊國身上,只是為了找個理所應當的藉口罷了。rdquo
群臣皆附和。
於是姜於回了一封信給楚王,表示:
ldquo當初孤曾答應您,若兩國交戰,齊國絕不率先發動進攻,如今您已經進攻中原,孤按兵不動,若您繼續向前,孤便代替中原給予反擊。何來背信棄義一說呢?rdquo
敖糜氣的把信箋斬為兩段。
大戰一觸即發。
這場戰爭足足持續了一個月,所謂哀兵必勝,驕兵必敗,四國聯軍懷著恐懼的心理,抱著死戰的決心,自然比楚軍更有凝聚力。
聯軍處于丹水上游北岸,楚軍處於下游南岸,宛丘城又天然具有易守難攻的優勢,楚軍此前已經連續作戰兩月,此番又是採取仰攻的形勢,苦戰不下,只好在月中休戰。
齊王聽從智囊團的建議,一鼓作氣,乘勝渡江,逼攻楚軍,楚軍勉力抵抗,雙方又在江邊鏖戰十日。
古語云,兵馬之重,在於糧草,楚軍並非農業大國,離開國都又太久,十日後,糧草盡絕,潰散而去。
而聯軍那邊則糧草充足,靠著漢國源源不斷的糧食補給,加上蔡國便捷迅速的運糧通道,聯軍始終保持旺盛的作戰力。
等到楚王軍潰散,齊王欲趁機奪下陳國失去的梁城與株野城,卻被酈淵攔住,他道:ldquo窮寇莫追,楚國蠻濕,水系複雜,大王還是不要深入為好。rdquo
齊王於雖然意猶未盡,但依然聽從了酈淵的建議,班師回營。
她將剩餘的漢國糧食全都大手大腳的分發給各國軍隊,那些都不是自家的糧食,姜於才不心疼。
天下皆知,楚軍勇猛無敵,無人能勝,這回姜於卻帶領聯軍取得大捷,不僅再一次提高威望,她內心的野望也在迅速膨脹。
隨後姜於又在陳國國都翟城舉辦盛大的慶功宴,四國貴族功勳齊聚一堂,大肆慶祝,酒肉營山,饕殄盛宴,依然都用的漢國送來的食物。
這場大勝仗雖然沒有奪回陳國失去的城池,但好在將楚軍趕回了丹江那頭,齊王於的盟主地位又一次得到鞏固,能擊退軍力強悍的楚軍,使她自此更加一呼百應,諸國賓服。
酈淵卻在這種聲色犬馬的氣氛中嗅到了一絲危險,雖說這次齊軍打得不錯,但這樣的戰爭,如果由從前的大將軍晏陽來指揮,只需半個月便足矣,現下卻打了一個月,消耗的軍餉又何止十倍於從前,如此下去,並非長久之計。
再說漢國方面,為聯軍提供了那麼強大的糧草支援,但得到的好處卻少得可憐,那麼如果還有下一次戰爭,漢國還會如此積極的供應糧草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