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6頁(1 / 2)

接著朱福寧問起京中的重臣,他們占據的田地是相當多的。

夏言作為代表,他將所有的田獻出去。

有他出這個頭,朝堂上一個個都懂得嘉靖決心的官員們,也會識趣的將田都交出去一些的,哪怕不是全部。

結果,原來不僅是官紳,連皇家宗親都提出獻田。

這不可能。

大明朝這些皇室宗親,都由朝廷供養,多少年了,越來越多的大明宗室占據國庫收支的半數以上。

以天下養朱。這是大明朝的問題所在不假,架不住太|祖朱元璋早年定下的規矩,誰敢言廢。

本來還有人想,朱福寧對官紳狠怎麼的,她有本事對自家姓朱的人也狠一狠。

下一刻,朱福寧告訴他們,她還真準備做。

「我這些天也忙得很,領著我那些堂叔堂哥們看看大明百姓在無處容身,絕望的時候會做出什麼事。要命還是要田,他們不蠢,自然知道該怎麼選擇。」像是知道眾人的疑惑不解,很難想像大明宗親會上這樣自絕好處的奏本,心情不錯的朱福寧告訴他們。

草!無數武將心裡罵了髒話。

可是,這種事情想想就很爽好嗎?

對,祖宗的規矩,但凡不是想讓人罵他數典忘祖,意圖叛國者,都不可能敢改朱元璋定下的規矩。

那一個個宗親們懂事,願意把田交出去,好讓大明有稅可收入,大明江山還在,有什麼問題?

如果說在沒見朱福寧之前,幾個武將除了一個譚綸是真對朱福寧心服口服的。

一照面,對朱福寧一系列安排,知道朱福寧做下的事,武將們都服了。

大明竟然還能出這樣一個厲害的公主,難以想像,實在難以想像。

不過挺好。

江南的問題,官紳勾結,與倭寇私通,諸王欺民。

瞧,短短的五天,百姓不堪受苦,奮而殺貪紳,解決大半了。

第110章 誰來補缺?他們來就行

這樣的手法是沒有人想到的,但效果也絕對是數一數二的好。

看一個個文臣對上朱福寧的眼神,朱福寧說什麼是什麼,他們聽話照做的態度,這還是平日裡高高在上,全然不把他們武官放在眼裡的文官?

就憑朱福寧這治住文臣的手段,認服!必須認服。

朱福寧不管武將們怎麼想,掃過其他人問:「諸位有話不妨直說。」

敢提異議的人,正在對名單呢。

幾大箱的帳本,還不知道要對到什麼時候。

「公主,各地縣衙死的人,如何替補?」但,胡宗憲這個浙江總督必須問問朱福寧的安排,官都殺完了,人怎麼補上?

朱福寧笑笑道:「官還怕沒有人當?大明朝最多的就是官。想先祖以鳳陽一縣人才而得天下,不過是一個浙江,還能比治一個天下難?」

話是這樣說沒有大錯。但這樣的大實話說出來,相當打擊人。

「官治民,官治官,說到底還是太平久了,難免讓人忘記了,這天下到底是誰天下。你們讀的那些聖賢之書,何所謂水能載舟,亦能覆舟,怕是都已經拋之腦後了。」朱福寧絲毫不掩飾她對眼前發生的種種不滿,若非不合適,否則她未必不想再殺上一波。

但這五天也算殺出了心中的一口惡氣。

「一時半會怕是江南的書生對我不滿著。所以不會有什麼人願意自薦來當朝廷的官。我也不太相信江南這些土生土長,和官紳沆瀣一氣的讀書人,是以,我讓東西兩廠的人代掌各地政事。」朱福寧這話簡直了!

在場有一個算一個,都不禁張大了嘴,不可置信的望向朱福寧。

讓東西兩廠的人代掌各地的政事,朱福寧知道自己在說什麼嗎?

「東西兩廠的人,大多數都是公公?」有人屏住呼吸小聲冒出這一句,其實不太確定。

語音落下,數道凌厲的目光落在說話的那位身上。

那是一個小官。

嚇得連連擺手,「我並非輕看之意,是不確定。」

「沒錯,東西兩廠的人都是天子近侍。這麼些年,夏閣老既為首輔,最是清楚的,自太|宗繼位以來,有了鄭和下西洋,宮中的內侍也得以隨翰林學士們一道讀書識字。若說治國之道,撫民之德。

「浙江這個德性,你們也別說什麼不合適,沒有這樣的先例。正所謂聖人不法古,不脩今。法古則後於時,脩今則塞於勢。我只要江南安定,不出半點亂子。

「所有我安排到位的官員,三個月的試用期,三個月實行考核,不合適的換。形勢所迫,行以此策,一切以穩為重,並無不妥吧?」

朱福寧不管在場的人震撼成什麼樣子,她敢提出來,根本不帶怕的。

最新小说: 重生bug修復中[快穿] 我是主角受早死的夫君 前夫處處護青梅,重生改嫁他急了 八零:腹黑軍官讀我心後淪陷了 抱到重生嫡姐大腿後 古言短篇4:囡囡 春色燒骨 君子懷璧 不要相信精神病 機器甜O純欲誘捕,冷戾反派失控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