譚秀才現在做的就是給他們分析知府大人的喜好,淮陽知府姓楊,是元景二十年的進士,在淮陽任知府已有四年,此人做事謹慎持重,文章不喜歡辭藻華麗的,更偏向中庸的言之有物的文風。
從前些年中榜人的文章也有跡可循,這也是托譚秀才在府城做小官的同窗好友所得。
大慶朝考中舉人就可以有資格做官,只不過將來仕途有限,很多有本事的人都會繼續往上考,但是也有那些自知會試無望的,家裡有人脈的話授個八品小官還是可以的。
這就是有個好夫子的好處,平平再一次直觀的感受到階級的嚴密性,要不是譚秀才有門路,這些東西壓根不是平平這個農家讀書人能知道的。
至於譚秀才為什麼能有這本事,自然跟他的學識有關,雖然譚秀才不再科考,但是這些年教出來的學生也不少,考中秀才的也不少,未來考上舉人也不是沒有希望,這都是譚秀才的人脈。
把握住任何一次機會,這是平平現在心裡唯一的想法。
本來還對這次院試抱著成也行敗也接受心態的平平,突然間不想這樣了。
自己只是一介農家出身的書生,如果按部就班再等兩年考中秀才,不是不優秀,但是十五歲的秀才淮陽府也不缺,那些世家大族裡優秀的子弟不少,那這份成績也就不足以引人注目。
但是平平現在缺的就是資源,考上秀才只是第一步,但是只在這一階段,崔世友就給了平平很大壓力,不是自己不如人,而是一些珍貴的書籍他壓根就接觸不到,在第一步上平平已經落後於人。
鄉試會試只會更難,將來的差距也會更大,平平必須要讓自己被人看到,被人賞識,只有這樣,他才有接觸到更高階層的機會,儘管這個機會不一定會有,但是不搏一搏怎麼會知道呢。
傷仲永的例子平平自然聽說過,但是平平知道自己將來的路要往哪裡走,也相信自己不會迷失在周遭的誇讚中,因為秀才只是他科舉路上的第一個目標。
第178章 再出發
平平被心中的想法沖的面色都有些發紅,心中儘管翻江倒海,但是看起來仍舊是不動如山的模樣,沒有告訴任何人,平平只是把自己能利用上的一切時間都用來念書。
只要有不清楚的地方就會去問譚秀才,剛開始譚秀才還有些詫異,趙衛平之前一直是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樣,現在這樣子倒有些不同尋常。
但是學生請教學問譚秀才沒有推脫的道理,至於其他的原因倒是沒想,只以為是對之後的府試有些緊張。
至於家裡人,陳秋月和趙懷玉明顯感覺到了平平的不同尋常,但是他們也不知道原因,只能儘量少去打擾孩子念書,連安安都被陳秋月要求這段時間少去纏著哥哥玩鬧。